研究站简介
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简称“太湖站”。为了便于对以太湖为代表的大型浅水湖泊进行长期、系统和稳定的野外定位观测试验及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在宜兴湖泊综合试验站、东太湖水体农业试验站及天目山景观生态野外实验观测站的基础上,于1986年3月申请建立研究站。她是一个以湖泊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能长期积累大型湖泊资料、临湖性的综合性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其定位为“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即:太湖流域生态环境研究的资料数据积累中心,我国湖泊科学理论的野外试验基地,湖泊资源优化利用与生态系统恢复的示范基地,湖泊科学研究的人才培养基地与国际浅水湖泊科学交流基地。也是一个为国内外科研机构提供研究平台及数据服务,同时还为政府重大环境决策提供支撑的国家野外台站。
“太湖站”无锡本部位于长江流域下游我国五大淡水湖泊梅梁湖的东岸(31°24′N,120°13′E),东太湖分部位于苏州,地处东太湖湖湾的西岸(图1)。是我国人口和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太湖站现有占地面积60亩,拥有4000m2的实验室、生活和会议用房,建有标准气象观测场、生态围栏试验区、湖泊物理实验室、环境化学实验室、环境生物实验室和分子生态学实验室,配备有水上快艇以及野外科学考察车。
太湖站地理位置图
太湖站充分发挥了野外科研平台作用,吸引相关科研人员成为科研骨干,目前共有三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四个创新团队,逐渐形成了由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创新研究员组成的研究队伍,是一直学科齐全(涵盖湖泊物理、环境化学、生物生态)、富有朝气的创新队伍。
瞄准浅水湖泊生态环境研究国际一流野外站的建站目标,太湖站将努力为国家、地方的科技需求提供一流的科研成果,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提供一流的科研服务。
太湖站历经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1988年 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成立
1989年 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站
2001年 科技部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点站
2007年 科学院生态网络区域中心站
2011年 太湖站成为CERN生态网络优秀生态站
是我国目前唯一纳入国际湖泊生态观察网络(Global Lake Ecosystem Observatory Network, GLEON)。
主要研究工作
研究站经过20年的长期定位研究,阐明了浅水湖泊光传输特性及其对初级生产力影响,提出了蓝藻水华形成的四阶段理论假说,创立了太湖水动力-生态系统模型,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群的太湖水环境预警系统,初步探明了太湖底泥对水体营养负荷的贡献,为太湖底泥生态疏浚提供了决策依据,开发了导流挡藻、湖泊消浪、水生植物种植技术,通过多种物理-化学-生态技术的集成,创建了物理生态工程改善湖泊水质的理论及示范工程。
生态修复试验场 |
潜水湖泊下光场结构 |
科研项目及成果
太湖站在十二五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
来源 |
题目 |
经费 |
负责人 |
国家水专项巢湖课题 |
巢湖重污染汇流湾区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示范研究 |
2040万 |
范成新 |
国家水专项巢湖课题 |
发展中地区湖泊水污染控制与富营养化治理技术集成研究 |
2467万 |
孔繁翔 |
国家水专项太湖课题 |
太湖湖泛预测模型技术及湖泛灾害预警平台与应用示范 |
1588万 |
秦伯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水动力输移对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环境要素时空分异格局的影响机制 |
310万 |
秦伯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水位人为控制对湖泊沉水植被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300万 |
胡维平 |
杰出青年基金 |
湖泊光学生态学 |
200万 |
张运林 |
杰出青年基金 |
水域微生物生态学 |
200万 |
吴庆龙 |
重点基金项目 |
滇池草藻型稳态转换对微生物碳循环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200万 |
吴庆龙 |
江苏省重点基金项目 |
物理与生物过程耦合对浅水湖泊水下光场变化作用机制 |
100万 |
张运林 |
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 |
水动力作用对湖泊藻类生长和迁移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
175万 |
罗潋葱 |
杭州市环保局项目 |
千岛湖水质监测预警体系方案研究 |
180万 |
朱广伟 |
其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基金及科技部“863”项目等,共约30个项目,十二·五期间总经费约8000万左右。
太湖站在过去五年中获得发明专利14项(已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0项(已获授权),软件著作权登记7项。 最近5年中,太湖站获得总理批示一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一、二等奖九项。